Monday, October 29, 2012

401050242 影傳一 劉于嘉

  電影在以前對我來說是娛樂,是消遣,是在閒暇時刻想要藉由劇情、畫面來享受閱聽、忘記當下的一種休閒活動。但在後來進一步認識了電影後,發現它不但是一種文化藝術,還是一種語言,導演可以透過電影的畫面,傳達各種的意象,而讓觀賞者從中揣測導演敘述各種的想法。
  電影吸引我之處,就是它能在一個有限的景框內,擺進無限的理念與巧思,也因為如此,電影對我的定義不再像以前那樣淺薄。


Leni Riefenstahl

Leni Riefenstahl 雖然只有八部影片,但《意志的勝利》給了她持久的國際聲譽,但只有其中兩年她獲得德國以外的大量報導,除此之外,她眾所周知的是她電影以外的生活。她電影中的政宣價值,在二十世紀初的30年代,受到了嚴重的排斥,但許多電影評論家列舉了片中許多突出的美學,並認為《意志的勝利》限制了她獲得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製片人的美譽。


Antoni Gaudí i Cornet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建築家,為新藝術運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高第從觀察中發現自然界並不存在純粹的直線,他曾說過:「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所以終其一生,高第都極力地在自己的設計當中追求自然,在他的作品當中幾乎找不到直線,大多採用充滿生命力的曲線與有機型態的物件來構成一棟建築。


Sunday, October 28, 2012

European Film Festival
13:30, SF131, Nov 14, 2012
Film Title: TBA

registration required.

餐旅四 598570149 黎靜萱


電影就像人生的分鏡圖,
不只是娛樂我們,也記錄著我們的生活記憶。


記得在歐盟電影文化思潮的第一堂課,
老師曾經問我們為什麼要修這堂課,
也互相分享了自己喜歡的歐洲電影。
當時我對歐洲電影了解的不多,也不經常觀看,
但我想到高中歷史課的時候老師曾經放給我們看的
《新天堂樂園》。
那是第一次我覺得受到電影的震撼,
不只是劇情讓我著迷,配樂也相當好聽。
好幾次,大家都看得熱淚盈眶,卻又笑到合不攏嘴! 



(Pic : 位於新泰路的小銅板牛排館的義大利麵)


除了《新天堂樂園》外,我最喜歡《終極殺陣Taxi》系列,
查了一下電影介紹之後才發現背後的編劇竟然是鼎鼎大名的盧·貝松導演!!!
同時他也是執導《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的導演。(主角獲得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

盧·貝松(法語:Luc Besson;1959年3月18日-),生於巴黎,法國導演兼製片


貝松曾隨著父母在希臘以及前南斯拉夫海岸過生活,因此學習了潛水技術。
在升任導演之前,盧·貝松擔任過一些助理導演的職務,隨即在1983年執導他的第一部長片,同時也是黑白的科幻片《最後決戰》。
盧·貝松成功地以《碧海藍天》、《霹靂煞》等法語發音影片打出國際市場,並再以英語發音的《終極追殺令》、《第五元素》、《聖女貞德》等法國製片打響貝松他自己的名號,成為法式警匪動作片的代表。
一般人都公認貝松打造出法國的好萊塢,特別是2000年他創立歐羅巴影業(EuropaCorp.)專攻商業電影的製作,例如《終極殺陣》(Taxi)系列的第二集跟第三集的製作、邀請李連杰參演的《龍吻》跟《鬥犬》、恐怖片《戰慄》(Haute Tension),以及文藝片如《馬奎斯的三場葬禮》(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導演年表
2011年 : The Lady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2010年 :《亞瑟3:終極對決》
2010年 : 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Adèle Blanc-Sec 《神鬼驚奇:古生物復活》
2009年 : Arthur and the Revenge of Maltazard《亞瑟的奇幻王國2:馬塔殺的復仇》
2006年 : Arthur et les Minimoys《亞瑟的奇幻王國:毫髮人的冒險》
2005年 : Angel-A《天使A》
1999年 : Jeanne d'Arc《聖女貞德》
1997年 : The Fifth Element《第五元素》
1994年 : Léon《終極追殺令》
1991年 : Atlantis《亞特蘭提斯》
1990年 : Nikita《霹靂煞》
1988年 : Le Grand Bleu《碧海藍天》
1985年 : Subway《地下鐵》
1983年 : Le Dernier Combat《最後決戰》

他也監製了2012Europa Corp年度動畫電影《巴黎魅影》The Monster in Paris,根據法國著名童書故事改編。



安德魯·洛伊·韋伯,勞埃德-韋伯男爵(Andrew Lloyd Webber, Baron Lloyd-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於英國倫敦,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音樂劇作曲家。

韋伯是20世紀晚期最受歡迎也頗有爭議的劇院作曲家,他為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劇院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一共創作了13部音樂劇、一部音樂套歌、一組變奏曲,兩首原創電影作品和一部彌撒曲。
他為此獲得了眾多的榮譽,包括3座東尼獎,3座格萊美獎,1座奧斯卡金像獎,1座國際艾美獎,6座勞倫斯·奧利維爾獎,1座金球獎以及2006年榮獲的甘迺迪中心榮譽獎。
韋伯的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
耶穌基督超級巨星中的《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
《艾薇塔》(貝隆夫人)中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貓中的《Memory》
歌劇魅影中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這些歌曲都廣為流傳,有的知名度超過了其原本的音樂劇。韋伯所經營的公司Really Useful集團則是倫敦地區最大的劇院運營商之一。



599160018 文創三 鄭明芳






電影是融合了人文與藝術各大領域的一種表現手法,人們透過導演的鏡頭觀看世界,就好比觀看一部會動的漫畫般精采。在前幾次課堂中觀看了許多歐洲早期電影的片段,我的感受是:我認為它們其中藴涵著許多極細微的思維等待我們去挖掘,不論是外在表象的亦或是內在深層的層面都值得人們用心品味、探討。















Wim Wenders  (born 14 August 1945)

文.溫德斯
影片風格清新抒情、運鏡優美,宛如一位溫柔詩人的吟唱,其作品呈現出一種孤獨、優柔寡斷、不安的意識及探究二次大戰德國人對其生活中無法抹滅的美國化矛盾、衝擊情節。擅於處理劇情長片以及記錄片,是德國當代電影大師,同時也是德國新浪潮導演群成員之一。










Albert Camus  (November 1913 – 4 January 1960)

阿爾貝.卡繆
一位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1942年因發表<異鄉人>
( "L'Étranger" )而成名,15年後更因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卡繆的思想以「人道主義」做為核心,哲學概念以「荒謬」及「反抗」作為論述。





英文三楊雅婷- 歐洲文化電影思潮作業

1.我認為電影不僅是帶給人們娛樂的效果,更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各個城市國家的光景. 不同於電是句的事他更精緻更緊湊.在過程中我會想追求一個答案,雖然有的時候會看到一些不懂劇情的電影,沒甚麼內容沒甚麼結局.不過我還是覺得他應該有其中的道理,只是我看不出來而已.他不像電視劇看久了就猜的透結局,常常讓人驚艷.這就是我喜歡電影的地方吧!

2. Mike Leigh 我很喜歡這位導演,因為他用電影來點出家庭之間的關係, 他有許多部片得過獎和入圍過.我看過他的幾部片可是我最喜歡的就是他的secrets&lies,在劇中他描繪的那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太真實了! 甚至連帶著社會階層的關係也點出來,我覺得一部片可以涵蓋那麼多有意義的關係很不簡單.

3. 社會現實主義: 主要是描繪社會.階級和種族上的不平等, 和經濟上的困難,重點會比較放在工人階級上.

599062474 英三乙 簡佳恩

英三乙 簡佳恩

電影是用來記錄會動的東西,相較於照片和文字的記錄,
我比較喜歡以電影來記錄我想保存的記憶,我覺得電影比較能喚起人的記憶,
這樣才有記錄的意義。

我要介紹的導演是Giuseppe Tornatore
他是一位義大利籍的導演,善於捕捉描繪義大利人特有的細膩豐富感情,
讓觀眾可以同時看到義大利人的豪邁及內斂。他的第二部影片《新天堂樂園》,讓他一舉成名,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及其他包括金球獎最佳配樂等無數重要獎項。他的代表作有:《真愛伴我行》(Malena)、《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天倫之旅》(The Star Maker)、《萬事美好》(Everybody's fine)

在音樂的部分,我要介紹的是有名的歐洲電影配樂家
Ennio Morricone,
他和前面介紹過的導演Giuseppe Tornatore有合作過《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最初Morricone對電影作曲並不特別感興趣,直到他看了由Alfred Newman配樂的好萊塢電影<聖袍千秋>,他才對替電影寫音樂產生興趣,60年代中期一系列的”Spaghetti Western”,終於讓Morricone揚名國際。而很多領域的音樂工作者,也因為<教會>而受到影響,這也正是Morricone對電影音樂最大的貢獻,與最無可取代的成就。

社工三 劉雅萍

社工三 劉雅萍
看電影是我一個很重要的休閒娛樂,每次我在看電影時,我可以很放鬆並讓我忘記很多難過的事。
這學期通識課,我選修了電影與文學改編,課堂中老師播放了由喬萊特(Joe Wright)導演所拍攝珍奧斯汀的經典愛情小說《傲慢與偏見》,進而認識這為近代英國文學改編大導,他有被稱為新世紀版的詹姆斯艾佛瑞,他的拍攝手法不受時空背景限制,完全賦予電影忠於並仍能與當代接軌的絕佳風貌。

歐洲電影文化思潮




宗教三499480330呂憶楨


我很喜歡看電影,但從前因為沒有受過任何有關電影的訓練,所以都是矇懞懂懂的看劇情。在大二上學期修到了一門通識課,主題是電影欣賞,老師所講的如何剖析電影,例如各種運鏡方式、音效、人物走位等等,可以看出導演想要表達的情緒,除了畫面上的,還會有「隱藏版」的含義。從此,我就如同開了眼,在看電影的同時也會試著想像導演現在想要表達的會是什麼情況、什麼樣的情緒、什麼樣的一個鋪陳,使得接下來的劇情更吸引人。電影是一個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表達方法,多元化的一次性表述也使閱聽者受到強大震撼。我喜歡電影,不僅僅是劇情刺激、人物刻畫,而是享受整個過程,細細品味導演的安排,對我來說是一大樂趣。


佛瑞迪穆勒(Fredi M. Murer)所執導的「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歐洲電影。在劇情描寫、人物刻畫以及運鏡、音效各方面,都扣人心弦。
這部電影中的巴哈樂曲是電影的轉捩點,巴哈是巴洛克時期的重要音樂代表人物,為莫札特、貝多芬等人崇拜。雖然其音樂地位直至浪漫主義時代才奠定,卻被封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地位崇高。

Saturday, October 27, 2012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Forrest Gump"
對我而言,看一部電影就像盲眼吃一盒巨大的巧克力一樣,直到放至口中品嘗,才會知道自己吃到了什麼口味。

我目前為止最喜歡也最有印象的歐洲電影導演是查爾斯‧卓別林。一般人普遍既定的默劇片主角的形象,穿著一雙大的離譜的鞋子,和不合尺寸的臃腫西裝褲,以及臉上的小鬍子與滑稽又誇張的表演形式就是卓別林的代名詞。我喜歡他不只是因為他跨越了默片到有聲電影,而他似乎也能以搞笑(重複藝術)和不合常理的方式來表現出對現代社會的想法、現象與批判,讓人能在詼諧的模式背面省思工業時代的死板與制式。

在文學界傑出的哲學家--尼采,奠定存在主義的狂人。雖然尼采的著作所表達的觀念很容易讓人覺得流於空洞或虛幻,但以人為思考中心的理念卻是其一大重點。

Tuesday, October 23, 2012

歐盟電影與文化思潮

     之前認為看電影只是看一個故事,往往被劇情牽著走,較少仔細著墨,上了課後才逐漸思考其拍攝手法、導演想表達的理念、導演眼中的社會及導演所處的時代背景等,能夠更深入的了解電影背後的意義,不但加深了對電影的印象亦更能引發更多對於事物的看法,才不枉費導演們費盡心力製作。

  Vittorio De Sica
        狄西嘉代表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電影運動,因戰後所產生種種社會問題而產生,狄西嘉僅以簡單的故事及樸實的拍攝,卻能震撼人性心底,其拍攝手法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有貼近觀眾生活的真實感。

  Frank O. Gehry
       蓋瑞為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的代表人,解構主義以作品上侵略性的〞形〞的重疊及在幾合圖形場上運用高彩度的色塊為判斷依據,如蓋稅1997年作品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2002年作品加州洛杉磯的迪士尼音樂廳等,且其將數位科技帶入建築、融入藝術感官、從方形制定的框架出走、跳脫垂直線條的設限都每每帶給人們無限的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