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8, 2012

餐旅四 598570149 黎靜萱


電影就像人生的分鏡圖,
不只是娛樂我們,也記錄著我們的生活記憶。


記得在歐盟電影文化思潮的第一堂課,
老師曾經問我們為什麼要修這堂課,
也互相分享了自己喜歡的歐洲電影。
當時我對歐洲電影了解的不多,也不經常觀看,
但我想到高中歷史課的時候老師曾經放給我們看的
《新天堂樂園》。
那是第一次我覺得受到電影的震撼,
不只是劇情讓我著迷,配樂也相當好聽。
好幾次,大家都看得熱淚盈眶,卻又笑到合不攏嘴! 



(Pic : 位於新泰路的小銅板牛排館的義大利麵)


除了《新天堂樂園》外,我最喜歡《終極殺陣Taxi》系列,
查了一下電影介紹之後才發現背後的編劇竟然是鼎鼎大名的盧·貝松導演!!!
同時他也是執導《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的導演。(主角獲得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

盧·貝松(法語:Luc Besson;1959年3月18日-),生於巴黎,法國導演兼製片


貝松曾隨著父母在希臘以及前南斯拉夫海岸過生活,因此學習了潛水技術。
在升任導演之前,盧·貝松擔任過一些助理導演的職務,隨即在1983年執導他的第一部長片,同時也是黑白的科幻片《最後決戰》。
盧·貝松成功地以《碧海藍天》、《霹靂煞》等法語發音影片打出國際市場,並再以英語發音的《終極追殺令》、《第五元素》、《聖女貞德》等法國製片打響貝松他自己的名號,成為法式警匪動作片的代表。
一般人都公認貝松打造出法國的好萊塢,特別是2000年他創立歐羅巴影業(EuropaCorp.)專攻商業電影的製作,例如《終極殺陣》(Taxi)系列的第二集跟第三集的製作、邀請李連杰參演的《龍吻》跟《鬥犬》、恐怖片《戰慄》(Haute Tension),以及文藝片如《馬奎斯的三場葬禮》(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導演年表
2011年 : The Lady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2010年 :《亞瑟3:終極對決》
2010年 : 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Adèle Blanc-Sec 《神鬼驚奇:古生物復活》
2009年 : Arthur and the Revenge of Maltazard《亞瑟的奇幻王國2:馬塔殺的復仇》
2006年 : Arthur et les Minimoys《亞瑟的奇幻王國:毫髮人的冒險》
2005年 : Angel-A《天使A》
1999年 : Jeanne d'Arc《聖女貞德》
1997年 : The Fifth Element《第五元素》
1994年 : Léon《終極追殺令》
1991年 : Atlantis《亞特蘭提斯》
1990年 : Nikita《霹靂煞》
1988年 : Le Grand Bleu《碧海藍天》
1985年 : Subway《地下鐵》
1983年 : Le Dernier Combat《最後決戰》

他也監製了2012Europa Corp年度動畫電影《巴黎魅影》The Monster in Paris,根據法國著名童書故事改編。



安德魯·洛伊·韋伯,勞埃德-韋伯男爵(Andrew Lloyd Webber, Baron Lloyd-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於英國倫敦,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音樂劇作曲家。

韋伯是20世紀晚期最受歡迎也頗有爭議的劇院作曲家,他為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劇院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一共創作了13部音樂劇、一部音樂套歌、一組變奏曲,兩首原創電影作品和一部彌撒曲。
他為此獲得了眾多的榮譽,包括3座東尼獎,3座格萊美獎,1座奧斯卡金像獎,1座國際艾美獎,6座勞倫斯·奧利維爾獎,1座金球獎以及2006年榮獲的甘迺迪中心榮譽獎。
韋伯的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
耶穌基督超級巨星中的《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
《艾薇塔》(貝隆夫人)中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貓中的《Memory》
歌劇魅影中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這些歌曲都廣為流傳,有的知名度超過了其原本的音樂劇。韋伯所經營的公司Really Useful集團則是倫敦地區最大的劇院運營商之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